9月29日,《太原晚报》专题报道山西潇河建筑产业有限公司钢结构智能制造车间,以下是报道原文。
智能制造车间里的“钢铁侠” 作为我省首批国家级装配式现代化建筑产业基地,山西建投潇河公司深耕“装配式”钢结构,聚焦智能制造,产能加速释放。尤其9月以来,随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,智能制造车间承揽的诸多加工制作项目生产节奏更加紧张。近日,记者专程前往山西综改示范区,探访位于金谷路的智能制造车间,看“钢铁侠”们如何施展“十八般武艺”,全力以赴保进度。 建筑“钢铁骨架” “各班组加紧焊接,今天的生产任务是12根箱型梁柱。”9月23日早7时50分,随着对讲机里的声音落下,智能制造车间生产线统筹员刘云山,迅速赶到车间的发货现场。空中大型行车往来移动,吊起一件件厚重的钢构件;地面沉着指挥,吊装、搬运……整个现场秩序井然。 车间智能“蝶变” 走进潇河公司面积7.7万平方米智能制造车间,现代化科技感扑面而来。在整体规划上,车间由集中控制中心统一指挥。控制中心的智能大屏上,设备生产概览清晰可见,生产数据不断流入智造云信息平台,经过后台大数据集中处理,可实现整个车间的生产计划制定、调度,并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管控。 “钢铁侠”做同事 那么,一根常规8米长的箱型梁柱是怎样加工出来的?记者看到,2.5米宽、12米长的钢板,会通过行车先输送到集钻孔、铣码、切割为一体的加工中心。根据控制中心的数据,在数控切割区域,完成所有的钻孔、切割、下料等工序,并经过数控喷码机,实现钢结构工程零构件属性的标记。 贡献“潇河智慧” 打底焊接结束后,再进入熔丝电渣焊接工位。该工位配有4套悬臂式熔丝型电渣焊机,可对箱型梁四条主焊缝进行焊接。由于采用变频控制,速度调节范围大,能够适应不同焊接速度的需要,焊缝均匀、平滑。最后一步,除锈上漆,产品成型。 长度达到370米的生产线上,仅有11名作业人员,队伍十分精干。“传统车间,每一个工位至少需要10人。与此相比,机器人高速运转,不仅大幅节省人工,而且日班产量也由4根提升至12根。”刘云山介绍,智能制造给车间带来了巨大变化,不仅生产效率提升、产品品质提高,而且掀起了一股“工人转型”热潮。这两年,车间已有三分之二的一线焊接工人转型成为作业操控手。 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工人的工作和生活,还提高了操作精准度,促进了产品提档升级。目前,类似的智能制造生产线,在该车间还有4条。 按山西建投潇河公司的规划设计,未来智能制造的成果将覆盖更多生产环节,引领传统制造向智能化、网联化、数字化方向发展,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贡献“潇河智慧”。 在智能制造车间里,原料钢板通过行车输送到集钻孔、铣码、切割为一体的加工中心。根据控制中心的数据,在数控切割区域,自动完成所有的钻孔、切割、下料等工序。 操作人员监控机器人的作业效率。 “钢铁侠”按工序有条不紊自动寻位、焊接。